在酒泉市肅州區的西漢酒泉勝跡景區,緊挨著西漢名將霍去病與將士開懷痛飲御酒的「酒泉」,幾棵已有130多年歷史的柳樹,依然枝繁葉茂,鬱鬱蔥蔥。其中最大的一棵,樹高25米,樹冠覆蓋面積百餘平方米,樹身需三個成年人雙臂合抱。這些柳樹,被人親切地稱為左公柳。
霍去病與左宗棠都不是酒泉人。但提起酒泉,就無法繞開這兩個與酒泉關係密切的人。
霍去病是大破匈奴打了勝仗以後,漢武帝賞賜了十壇御酒以示嘉獎。但他深感「功在將士而不獨我」,讓人將御酒倒入路邊的一眼泉里,和十萬將士敞開肚皮喝了個痛快,這眼泉,就被稱為「酒泉」。這一仗平定了河西,使邊陲安寧,絲綢之路開通,遂有了漢唐盛世。漢武帝設立了「酒泉郡」等河西四郡,讓「絲綢之路」成為人類史上舉世無雙的文明之路,漢王朝鑿空西域,開疆擴土,與西域各國化干戈為玉帛,國家長期穩定統一,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。古酒泉流淌至今已有 2100 多年歷史,享有塞上江南、瀚海明珠之美譽,是酒泉地方文化的核心和載體。今天,酒泉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酒命名的城市。
左宗棠1866年至1881年任陝甘總督時,曾兩次到過酒泉(今肅州區),一是平息陝甘回亂,二是在酒泉做好收復新疆的準備工作。從綠色蔥蘢的湘江之濱來到滿目荒涼的西北,再到更荒涼的酒泉,他的虎眉輕輕一皺:此處市場繁榮,商業發達,但氣候乾燥,塵沙飛揚,需廣種各類樹木,改善生存環境。於是,他命部隊在道旁遍插楊樹、柳樹和沙棗,還在《楚軍營制》中專門規定:「長夫人等不得在外砍柴,但屋邊、廟邊、祠堂邊、墳邊、園內竹木以及果木樹,概不準砍……倘有不遵,一經查出,重者即行正法,輕者從重懲辦。並仰營官、哨官隨時訪查,隨時教戒。」他喜歡種樹的習慣,一直在河西走廊和酒泉潛移默化,歷代軍民堅持不懈,使如今的這裡綠野千里,功莫大焉。
1876年春天,陝甘總督府響起了三聲炮響,年逾古稀的左宗棠率隊從蘭州移營酒泉,身後是一口黑漆棺材,表明了他誓要收復新疆、壯士西行視死如歸的決心。
這是他第二次進駐酒泉。四年前的1872年8月,左宗棠率部從蘭州出發抵達酒泉,親自督剿陝甘回變。他扎大營於肅州城東南5里處,命令部隊從肅州城西、南、北三面合力圍攻。在用大炮轟城的同時,讓部隊暗掘地道炸開城門。9月13日,地道終於挖至城下,部隊抬進裝滿炸藥的棺材引爆,致使東北城角城牆崩塌,隨即攻入城中,結束了陝甘回變的鬧劇。
左宗棠一邊處理繁忙的軍務,一邊督促軍士、地方官員、豪紳、百姓廣種樹木。種的最多的,就是適應這裡氣候條件的楊樹、柳樹和沙棗樹。而且,走一路種一路。《酒泉市志》記載,當年,甘肅通往新疆的驛道原本僅能供人行走,左宗棠對其平整、拓寬,在路邊種植上述樹種,使其不再「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」,築成了今天甘新公路的前身。如今,寬廣平整的連霍高速公路從酒泉穿過,大部分路段都修築在左宗棠當年西進新疆的道路舊址或附近。大小車輛沿著歷史感厚重的大道一日千里,兩旁閃過蔥蘢的綠色,有一種「不是江南似江南」的美妙體驗。
對於樹木,不是一種了事。酒泉乾旱少雨,水源不足,保證樹木成活不易,所以左宗棠非常注重對樹木的保護。酒泉民間至今還有一個傳說:有一天,左宗棠在肅州城裡巡視,發現有個農民騎驢進城後,將毛驢隨手拴在了柳樹上,而毛驢則悠悠然地啃起了樹皮。左宗棠很惱火,當即下令軍士把毛驢牽到鼓樓前斬首示眾,並張貼了告示告誡民眾:「今後若有毛驢毀壞樹木者,驢和驢主同罪,一律斬首!」據說此告示一出,再無犯者。直到今天,在酒泉所轄的七個縣市區,春季都會組織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,廣大農村群眾也習慣於在溝渠邊、房前屋後、地埂外隨手種上一棵樹苗,並嚴防人為、牲畜破壞,使酒泉大地被綠色籠罩,人「像住在森林裡一樣」。
在西徵收復新疆過程中駐兵酒泉時,在西方思想的影響和當時駐英公使的建議下,左宗棠決定修建一座公園供戰亂後的民眾休養生息。1879年,他從自己的俸祿里出資200兩銀子,動員軍中將士疏浚整理、挖湖植樹、修島築亭,沒有叨擾當地百姓,當年就建成了酒泉公園(前身稱泉湖公園)。左宗棠發布公告,說明在農曆三月三、四月八、六月六、七月七、八月十五等一些特定的節慶假日,公園向公眾開放,百姓可以免費遊園。要知道在古時候,公園和園林這類建築僅供皇親貴胄以及王公大臣使用,左宗棠此舉廣受好評,酒泉公園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對民眾開放的公園。現在,這個公園由泉湖公園、酒泉公園演變為「西漢酒泉勝跡」,成為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的國家4A級名勝風景,是一處源於西漢史實,既有大漢雄風、又融江南水秀的古典園林。在綠意蕩漾、秀美如畫的景區,有龐大巍峨的「霍去病」石質群雕,還專門開闢了「左公園」,紀念左宗棠經營西北、收復新疆、創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公園並向民眾開放的豐功偉績。「西漢酒泉勝跡」古碑亭西南側,一棵綠枝垂地、高大蒼翠的「左公柳」依舊「老當益壯」,每年發芽吐綠,與另外幾棵「左公柳」相得益彰,斑駁的樹影訴說著有情的歷史。
景區已免費向中外遊客開放,當地群眾仍習慣稱它為泉湖公園、酒泉公園。進入漢風十足的大門,沿著介紹酒泉歷史故事的浮雕邊走邊看,一會時間便可穿越千年,領略酒泉在金戈鐵馬、王朝更迭和民族融合中的興盛衰落、繁榮昌盛。一個花崗岩雕成的大酒樽在陽光下閃耀,酒樽正面鐫刻著李白的《月下獨酌》詩:「天若不愛酒,酒星不在天;地若不愛酒,地應無酒泉。」有了霍去病的形象代言,外地遊客迫不及待想品嘗一番酒泉美酒,當一回自己的英雄。連詩聖杜甫也早就想來了,他在《飲中八仙歌》里寫道:「汝陽三斗始朝天,道逢麴車口流涎,恨不移封向酒泉」,把酒泉當成飲中八仙嚮往的地方。「口流涎」地往前走幾步,便是左宗棠修造的月洞門,門上有他題寫的楹聯和匾額,聯為:「甘或若醴,澹或如水;有則學佛,無則學仙」,匾額則是「飲之令人壽」,稱讚的便是月洞門前面 「酒泉」的泉水。這眼泉兩千多年來從不幹涸,一年四季涌泄不止,泉水清澈見底,冬季不凍,夏季清涼爽口,可直接飲用。泉水向北滲入的湖就是泉湖,夏秋時節,泛舟泉湖,畫境詩韻般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;到了冬天,湖面結冰,又成了很好的滑冰場,人們在冰面上盡情飛舞,揮灑快樂。「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?且看泉湖勝景賽江南。」這裡已成為市民文化遊憩、趣味娛樂、強身健體、放鬆心情的好去處,於無聲中漫延著勃勃綠色生機,在美景中張揚著人文歷史精神。
「大將籌邊尚未還,湖湘弟子滿天山。新栽紅柳三千里,引得春風度玉關。」在甘肅公務和收復新疆期間,左宗棠一直致力於他的「綠色夢」,從不間斷。《西笑日觚》中說:「左恪靖命自涇州(即今涇川縣)以西至玉門,夾道種柳,連綿數千里,綠如帷幄。」左宗棠在今甘肅、新疆以及青海到底種了多少樹,似乎很難給出具體的數字。1880年,他在奏摺中稱,只自陝西長武到甘肅會寧縣東門六百里,就種活26.4萬多棵樹,隴中其他地方約40萬棵。今天的學者們估算,若再加上他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種的樹,總數應該在150—200萬棵之間。
有一位作家遊歷酒泉後感慨:環境第一,生存至上。在這些樹里,和平重於戰爭,生態高於政治。左宗棠萬萬沒有想到的是,他去世後,人們對他最沒有爭議的紀念就是這樹,並不約而同地呼之為「左公柳」。
其實,在這廣袤的千里河西走廊,左宗棠所種的榆樹、楊樹、沙棗樹也非常多。在敦煌市、玉門市、瓜州縣等地,二十年之前還有一些鬱鬱蔥蔥、長勢旺盛的榆樹,被當地人稱為「左公榆」。其中敦煌市原來的政府大院和玉門市玉門鎮政府院里,都給「左公榆」做了樹牌,有專門的文字介紹。目前,在極少數鄉村,也有一些樹齡較長的柳樹、榆樹被以「左公柳」、「左公榆」稱之。這些樹,不一定是左宗棠所植,但卻是人們對他高瞻遠矚,改善酒泉生態環境、促進酒泉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切懷念,以及對「綠色夢」世代延續的期望。
歷史終將公正地記錄每一個人。在歷史長河中,無論你是默默無聞的平凡小草,還是參天蔽日轟轟烈烈的大樹,都會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。今天,在更廣闊範圍內的「酒泉」,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,徜徉在歷史悠遠的河西走廊這本厚重的書里,更多的人在這滿眼的綠色中感念他的功績。毫無疑問,在2000多年前霍去病傾酒入泉的「酒泉」里,左宗棠的印記會長久地、重重地留存!
作者簡介:陳大貴,筆名北斗,甘肅酒泉人。報紙編輯,2015年因加班引發腦出血而偏癱。散文、詩歌作品發表於《西安晚報》《酒泉日報》《渭南日報》《西安建設報》《企業家日報》《長江詩歌》等紙媒和多家網路平台。
左公柳前思左公(酒泉|陳大貴)
在酒泉市肅州區的西漢酒泉勝跡景區,緊挨著西漢名將霍去病與將士開懷痛飲御酒的「酒泉」,幾棵已有130多年歷史的柳樹,依然枝繁葉茂,鬱鬱蔥蔥。其中最大的一棵,樹高25米,樹冠覆蓋面積百餘平方米,樹身需三個成年人雙臂合抱。這些柳樹,被人親切地稱為左公柳。
霍去病與左宗棠都不是酒泉人。但提起酒泉,就無法繞開這兩個與酒泉關係密切的人。
霍去病是大破匈奴打了勝仗以後,漢武帝賞賜了十壇御酒以示嘉獎。但他深感「功在將士而不獨我」,讓人將御酒倒入路邊的一眼泉里,和十萬將士敞開肚皮喝了個痛快,這眼泉,就被稱為「酒泉」。這一仗平定了河西,使邊陲安寧,絲綢之路開通,遂有了漢唐盛世。漢武帝設立了「酒泉郡」等河西四郡,讓「絲綢之路」成為人類史上舉世無雙的文明之路,漢王朝鑿空西域,開疆擴土,與西域各國化干戈為玉帛,國家長期穩定統一,形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。古酒泉流淌至今已有 2100 多年歷史,享有塞上江南、瀚海明珠之美譽,是酒泉地方文化的核心和載體。今天,酒泉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酒命名的城市。
左宗棠1866年至1881年任陝甘總督時,曾兩次到過酒泉(今肅州區),一是平息陝甘回亂,二是在酒泉做好收復新疆的準備工作。從綠色蔥蘢的湘江之濱來到滿目荒涼的西北,再到更荒涼的酒泉,他的虎眉輕輕一皺:此處市場繁榮,商業發達,但氣候乾燥,塵沙飛揚,需廣種各類樹木,改善生存環境。於是,他命部隊在道旁遍插楊樹、柳樹和沙棗,還在《楚軍營制》中專門規定:「長夫人等不得在外砍柴,但屋邊、廟邊、祠堂邊、墳邊、園內竹木以及果木樹,概不準砍……倘有不遵,一經查出,重者即行正法,輕者從重懲辦。並仰營官、哨官隨時訪查,隨時教戒。」他喜歡種樹的習慣,一直在河西走廊和酒泉潛移默化,歷代軍民堅持不懈,使如今的這裡綠野千里,功莫大焉。
1876年春天,陝甘總督府響起了三聲炮響,年逾古稀的左宗棠率隊從蘭州移營酒泉,身後是一口黑漆棺材,表明了他誓要收復新疆、壯士西行視死如歸的決心。
這是他第二次進駐酒泉。四年前的1872年8月,左宗棠率部從蘭州出發抵達酒泉,親自督剿陝甘回變。他扎大營於肅州城東南5里處,命令部隊從肅州城西、南、北三面合力圍攻。在用大炮轟城的同時,讓部隊暗掘地道炸開城門。9月13日,地道終於挖至城下,部隊抬進裝滿炸藥的棺材引爆,致使東北城角城牆崩塌,隨即攻入城中,結束了陝甘回變的鬧劇。
左宗棠一邊處理繁忙的軍務,一邊督促軍士、地方官員、豪紳、百姓廣種樹木。種的最多的,就是適應這裡氣候條件的楊樹、柳樹和沙棗樹。而且,走一路種一路。《酒泉市志》記載,當年,甘肅通往新疆的驛道原本僅能供人行走,左宗棠對其平整、拓寬,在路邊種植上述樹種,使其不再「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」,築成了今天甘新公路的前身。如今,寬廣平整的連霍高速公路從酒泉穿過,大部分路段都修築在左宗棠當年西進新疆的道路舊址或附近。大小車輛沿著歷史感厚重的大道一日千里,兩旁閃過蔥蘢的綠色,有一種「不是江南似江南」的美妙體驗。
對於樹木,不是一種了事。酒泉乾旱少雨,水源不足,保證樹木成活不易,所以左宗棠非常注重對樹木的保護。酒泉民間至今還有一個傳說:有一天,左宗棠在肅州城裡巡視,發現有個農民騎驢進城後,將毛驢隨手拴在了柳樹上,而毛驢則悠悠然地啃起了樹皮。左宗棠很惱火,當即下令軍士把毛驢牽到鼓樓前斬首示眾,並張貼了告示告誡民眾:「今後若有毛驢毀壞樹木者,驢和驢主同罪,一律斬首!」據說此告示一出,再無犯者。直到今天,在酒泉所轄的七個縣市區,春季都會組織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,廣大農村群眾也習慣於在溝渠邊、房前屋後、地埂外隨手種上一棵樹苗,並嚴防人為、牲畜破壞,使酒泉大地被綠色籠罩,人「像住在森林裡一樣」。
在西徵收復新疆過程中駐兵酒泉時,在西方思想的影響和當時駐英公使的建議下,左宗棠決定修建一座公園供戰亂後的民眾休養生息。1879年,他從自己的俸祿里出資200兩銀子,動員軍中將士疏浚整理、挖湖植樹、修島築亭,沒有叨擾當地百姓,當年就建成了酒泉公園(前身稱泉湖公園)。左宗棠發布公告,說明在農曆三月三、四月八、六月六、七月七、八月十五等一些特定的節慶假日,公園向公眾開放,百姓可以免費遊園。要知道在古時候,公園和園林這類建築僅供皇親貴胄以及王公大臣使用,左宗棠此舉廣受好評,酒泉公園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對民眾開放的公園。現在,這個公園由泉湖公園、酒泉公園演變為「西漢酒泉勝跡」,成為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的國家4A級名勝風景,是一處源於西漢史實,既有大漢雄風、又融江南水秀的古典園林。在綠意蕩漾、秀美如畫的景區,有龐大巍峨的「霍去病」石質群雕,還專門開闢了「左公園」,紀念左宗棠經營西北、收復新疆、創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公園並向民眾開放的豐功偉績。「西漢酒泉勝跡」古碑亭西南側,一棵綠枝垂地、高大蒼翠的「左公柳」依舊「老當益壯」,每年發芽吐綠,與另外幾棵「左公柳」相得益彰,斑駁的樹影訴說著有情的歷史。
景區已免費向中外遊客開放,當地群眾仍習慣稱它為泉湖公園、酒泉公園。進入漢風十足的大門,沿著介紹酒泉歷史故事的浮雕邊走邊看,一會時間便可穿越千年,領略酒泉在金戈鐵馬、王朝更迭和民族融合中的興盛衰落、繁榮昌盛。一個花崗岩雕成的大酒樽在陽光下閃耀,酒樽正面鐫刻著李白的《月下獨酌》詩:「天若不愛酒,酒星不在天;地若不愛酒,地應無酒泉。」有了霍去病的形象代言,外地遊客迫不及待想品嘗一番酒泉美酒,當一回自己的英雄。連詩聖杜甫也早就想來了,他在《飲中八仙歌》里寫道:「汝陽三斗始朝天,道逢麴車口流涎,恨不移封向酒泉」,把酒泉當成飲中八仙嚮往的地方。「口流涎」地往前走幾步,便是左宗棠修造的月洞門,門上有他題寫的楹聯和匾額,聯為:「甘或若醴,澹或如水;有則學佛,無則學仙」,匾額則是「飲之令人壽」,稱讚的便是月洞門前面 「酒泉」的泉水。這眼泉兩千多年來從不幹涸,一年四季涌泄不止,泉水清澈見底,冬季不凍,夏季清涼爽口,可直接飲用。泉水向北滲入的湖就是泉湖,夏秋時節,泛舟泉湖,畫境詩韻般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;到了冬天,湖面結冰,又成了很好的滑冰場,人們在冰面上盡情飛舞,揮灑快樂。「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?且看泉湖勝景賽江南。」這裡已成為市民文化遊憩、趣味娛樂、強身健體、放鬆心情的好去處,於無聲中漫延著勃勃綠色生機,在美景中張揚著人文歷史精神。
「大將籌邊尚未還,湖湘弟子滿天山。新栽紅柳三千里,引得春風度玉關。」在甘肅公務和收復新疆期間,左宗棠一直致力於他的「綠色夢」,從不間斷。《西笑日觚》中說:「左恪靖命自涇州(即今涇川縣)以西至玉門,夾道種柳,連綿數千里,綠如帷幄。」左宗棠在今甘肅、新疆以及青海到底種了多少樹,似乎很難給出具體的數字。1880年,他在奏摺中稱,只自陝西長武到甘肅會寧縣東門六百里,就種活26.4萬多棵樹,隴中其他地方約40萬棵。今天的學者們估算,若再加上他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種的樹,總數應該在150—200萬棵之間。
有一位作家遊歷酒泉後感慨:環境第一,生存至上。在這些樹里,和平重於戰爭,生態高於政治。左宗棠萬萬沒有想到的是,他去世後,人們對他最沒有爭議的紀念就是這樹,並不約而同地呼之為「左公柳」。
其實,在這廣袤的千里河西走廊,左宗棠所種的榆樹、楊樹、沙棗樹也非常多。在敦煌市、玉門市、瓜州縣等地,二十年之前還有一些鬱鬱蔥蔥、長勢旺盛的榆樹,被當地人稱為「左公榆」。其中敦煌市原來的政府大院和玉門市玉門鎮政府院里,都給「左公榆」做了樹牌,有專門的文字介紹。目前,在極少數鄉村,也有一些樹齡較長的柳樹、榆樹被以「左公柳」、「左公榆」稱之。這些樹,不一定是左宗棠所植,但卻是人們對他高瞻遠矚,改善酒泉生態環境、促進酒泉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切懷念,以及對「綠色夢」世代延續的期望。
歷史終將公正地記錄每一個人。在歷史長河中,無論你是默默無聞的平凡小草,還是參天蔽日轟轟烈烈的大樹,都會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。今天,在更廣闊範圍內的「酒泉」,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,徜徉在歷史悠遠的河西走廊這本厚重的書里,更多的人在這滿眼的綠色中感念他的功績。毫無疑問,在2000多年前霍去病傾酒入泉的「酒泉」里,左宗棠的印記會長久地、重重地留存!
作者簡介:陳大貴,筆名北斗,甘肅酒泉人。報紙編輯,2015年因加班引發腦出血而偏癱。散文、詩歌作品發表於《西安晚報》《酒泉日報》《渭南日報》《西安建設報》《企業家日報》《長江詩歌》等紙媒和多家網路平台。